肝素鈉:是一種含有硫酸基的酸性粘多糖類天然抗凝血物質。肝素是分子量大小各異的一簇酸性粘多糖混合物的統稱,具有由六糖或八糖重復單位構成的線形鏈狀分子,分子量在3,000到30,000Da之間,平均分子量15,000Da左右。
肝素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肝、肺、腸黏膜中,多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體存在·。酶解蛋白可分離肝素,肝素是含硫酸、氨基、醛糖酸的粘多糖。在pH8-9時,帶負電荷,可與陰離子交換劑進行離子交換,進行粗分離,多糖液在高濃度乙醇中沉淀進行精純。
肝素在組織內和其它粘多糖一起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,因此肝素制備過程包括肝素蛋白質復合物的提取,解離和肝素的分離純化兩個步驟。
肝素分子中含有硫酸基與羧基,呈強酸性,為聚陰離子,能與陽離子反應成鹽。這些陽離子包括金屬陽離子:Ca2+,Na+,K+,有機堿的長鏈吡啶化合物,如十六烷基氯化吡啶(CPC)、番木鱉堿、堿性染料-天青A,陽離子表面活性劑(長鏈季銨鹽)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;陽離子交換劑和帶正電的蛋白質如魚精0蛋白等。
肝素結構中的N-硫酸基與抗凝血作用密切相關,如遭到破壞其抗凝血活性則降低。N-硫酸基對酸水解敏感,在堿性條件下相當穩定。肝素分子中游離羥基被酯化,如硫酸化,抗凝活性也下降,乙?;挥绊懫淇鼓钚?。
肝素鈉為白色或類白色粉末,無臭無味,有引濕性,易溶于水,不溶于乙醇、丙酮、二氧六環等有機溶劑。
堿性不足造成提取液偏酸,則在高溫的情況下,肝素迅速破壞,升溫過急會使蛋白質早凝固,影響肝素的分解和溶出。利用蛋白水解酶專一水解蛋白的特點,并結合調酸除蛋白和氧化除蛋白方法,采用酶解除蛋白法,該法能在除去蛋白質時較少影響肝素總效價。在調酸除蛋白過程中,為防止肝素失活,加入亞硫酸氫鈉作保護劑。在低溫下離心脫除蛋白。
肝素是血液化學成分測定中最好的抗凝劑。肝素是一種含硫酸基團的黏多糖,分子量為1.5萬,其抗凝機制是與抗凝酶Ⅱ一起,在低濃度能抑制因子Ⅸa、Ⅷ和PF3之間的作用,并能加強抗凝血酶Ⅲ滅活絲氨酸蛋白酶,從而阻止凝血酶形成;還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X的作用。肝素的鹽類有鈉、鋰、銨鹽。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劑量是10.0~12.5IU/mL血液。臨床常用肝素鋰,雖其價格較貴,但抗凝效果較好。因為肝素鈉能增加血漿鈉的含量,而肝素銨能增加尿素氨的含量。某些生化成分在血清和肝素抗凝的血漿中有明顯的區別。在凝血過程中由于紅細胞的溶解破壞使血清鉀的含量比血漿為高,由于血漿中含有Fg,其含量比血清高。因此,測定鉀離子時,注意血清與血漿之間的差異。另外肝素過量可引起白細胞聚集和血小板減少,故不適于白細胞分類和血小板計數,更不能用于止血學檢驗。通過試驗表明,采血時加入肝素鈉抗凝劑后,對測定血液中總蛋白質含量結果有較明顯的影響,會使其測得結果高于用血清測得總蛋白質3%~5%。但加入了抗凝劑后,其總蛋白含量低于血清總蛋白質含量,其原因是血液加入肝素鈉抗凝劑后,阻斷了凝血活酶的生成,阻止了血液凝固,導致纖維蛋白原不能水解轉化成纖維蛋白單體,有效阻止了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,這些纖維蛋白原仍留在血漿中。而血清是血液經凝固后,纖維蛋白原水解轉化為纖維蛋白單體,并因凝固而消耗,離心后隨血細胞一并分離出去了。因此,血漿中的總蛋白質量是包含了纖維蛋白原在內的所有蛋白質,而血清中是不含有纖維蛋白原的總蛋白質含量,理論上應該低于血漿中的總蛋白含量。因此在進行血液總蛋白質含量測定時,最好以血清為標本,對一些急診標本,或是一些因其他原因急需測定的患者,需要用血漿做標本測定總蛋白時,在測出總蛋白后,應扣除纖維蛋白原的含量(一般扣除3%~5%),這樣才能與以血清為標本測得的總蛋白含量一致,真實反映患者體內實際總蛋白質之含量。